日前,寧紡集團上半年經營業績揭曉,其中,廣和紡織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績單,提前超額完成全年利稅任務。成績是怎樣取得的?這里面包含了哪些成功的經驗?帶著這些疑問,我們進行了實地采訪。
車間內,到處都是紗線飛舞的繁忙景象。“前幾年還不是這樣,我們按照集團指引的方向,努力對標高端,走產品高端化路線,實現了扭虧為盈和效益大幅攀升,蹚出了一條發展新路。” 豆朝輝說,之前,廣和紡織干的是40支以下等大路品種,原料大都是強力低、異性纖維多的地產棉及部分新疆棉,質量水平僅為烏斯特公報的50%,無競爭力,利潤很低,客戶也不多,經常為“溫飽”發愁。從2017年開始,他們重新對產品進行定位,對標國內一流紗廠安徽華茂和無錫一棉,對接高端客戶,嘗試走高端路線。2018年,開發了青年布、米通布等中高檔產品。去年,又開發了嬰幼兒襪子用紗,攀巖安全繩、高爾夫球內膽、人民幣幣版涂層布等特殊工業布用紗,以及超柔紗、強捻紗,噸紗效益是原來的幾倍,甚至十幾倍。與之相對應,原料也根據品種提升需要使用了長度好、強力高、光澤好的澳棉和長絨棉。
“以前,精梳紗品種只占總產量的30%,去年占到了60%,今年上半年又提高到了75%。市場上緊賽紡紗支一般是50支左右,我們已經做到了70支。”在車間成品區,王密哲拿起一只紗坨,果然,紗線又細又光,很上檔次。
成如容易卻艱辛。為了開發高檔產品,他們可謂鉚足了勁。豆朝輝深有感觸地說,剛接觸高端客戶時,人家每次只讓做20公斤的小筒紗。為了客人滿意,管理、技術人員不辭辛苦,輪番“走出去”,一次次到河北宏潤、石家莊常山紡織、山東魏橋及恒豐集團等知名企業,學習操作技術;“請進來”,和中國紗線網開展技術合作,聘請梳理專家、知名廠家工程師來廠授課指導,還經常組織線上技術學習。每當生產新品種,公司全體技術、管理人員,經常不分晝夜地盯在機臺,和職工們一起想辦法,逐個工序改進工藝。
我們看到,車間每個工序都懸掛著看板和巡檢要求表。王密哲說,去年以來,他們實施了看板管理和巡檢板管理,做到了生產進度、巡回要求和技術標準的實時透明化;改進了勞動競賽方式,改選“尖子生”為全員參賽,開展全員技能測定,根據結果確定技能工資,提高了全員技能水平;提高了班中清潔、巡檢次數等操作標準。通過努力,絕大多數職工適應了新的操作要求。按照集團要求,他們公司積極推進“阿米巴經營模式”改革,做到了每班每機臺的產質量和收入、支出等目標的日核算。考核列三班第一的,獎勵全員增效額的6%,巴長0.6%,激發了大家精細操作、優質高產的積極性。近年來,他們還積極推動,更新了精梳機、粗紗機等設備,提升了生產效率,降低勞動強度。 豆朝輝說,調整產品結構過程中,經常遇到各種技術難題。為此,今年上半年,他們成立了由主管副經理王密哲擔任組長的技術攻關小組,根據生產中的問題,每周確定一個課題,集中攻關。目前,已攻克車速低、耗棉高和棉結高等十幾個技術難題,平均車速提高了5%以上,耗棉降低了2.5%,棉結下降了30% 。僅耗棉一項,每年便降低成本30多萬元。
上下同心,其利斷金。豆朝輝說,現在,棉紗質量已達到烏斯特公報5%的水平。不少漿紗廠客戶都說,寧紡的棉紗條干均勻、強力高,整經時不斷頭,回頭客和新客戶越來越多。目前,客戶已增至20多家,其中不乏海瀾之家等高端客戶。由此,也基本消滅了意向訂單。庫存由200多噸降至60噸左右,年節約資金占用500萬元。
“訂單一直飽滿,目前排單已到八月中旬。”從車間出來時,王密哲告訴我們。“活兒多了,收入也多了,高興啊!”一位擋車工笑著接過了話頭。